2020/01/23中國武漢宣布封城,<封城>對許多人一輩子來說應該是很難想像的情景,但確確實實的發生在這個世界上。還記得封城的前三天,我才剛跑完台北渣打馬拉松,並沉浸在破全程馬拉松紀錄的喜悅中,而且可能是體力消耗大影響免疫系統,加上那時在擁擠的高鐵車廂裡,幾乎沒人戴口罩,在完賽後那幾天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若是現在一定會被抓去採檢了),想想真的是有驚無險。

       之後在政府加強邊境防疫及全民配合戴口罩的共同努力下,讓台灣彷佛與世隔絕、如世外桃源般的度過安居樂業的一年多,即使從新聞報導中得知世界強國如.美國,其醫療崩壞之慘狀,染疫死亡人數從二十萬、三十萬直線上升的恐怖數據,更顯示台灣防疫措施的成功。但如此天壤之別,讓人不敢置信,甚至有心人士頻質疑政府為何不執行普篩以抓出可能的黑數。

       不過狡猾的病毒還是突破邊境的管制,加上全民無法及時警戒的情況下,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而新冠肺炎之所以讓人聞風喪膽,在於其傳染力強、致死率較高,更可怕的是所謂的輕症感染者甚至是無症狀感染者,讓疫情的防治簡直難如登天。政府於519日實施全台三級警戒,學校全面停課,補習班、安親班、夜市、健身房停止營業,餐廳禁止內用,外出須全面戴口罩,醫院加強感染管制,全面禁止會客,暫停志工與義工、設立門口篩檢站,衝擊之大,除了SARS時期之外,前所未見。而SARS雖然罹病死亡率比新冠肺炎更高,但發燒才具有傳染力,較容易防堵,除了和平醫院封院的歷史傷痕外,數月內社會即恢復平靜,但COVID-19屬於RNA病毒,不斷變種,讓傳染力、致病力提升,甚至讓疫苗效力下降,疫情似乎遙遙無期,於是與疫情共存的防疫新生活型態成了一種不得不的解決辦法。

       身為醫院的感控醫師,經過這波疫情的洗禮,充分感受到感染管控的困難之處,疫情瞬息萬變,料敵從寬、禦敵從嚴,強制管制措施如封城當然有效,但極權國家才做得到,而且然後呢?中間牽涉到的民生經濟、人權考量及執行面的細節是否能落實才是困難之處,醫院感染管制措施何嘗不是呢?常聽到一句話,要餓死還是病死?在疫情險峻、遍地烽火時,常常會提心吊膽、好像在轉俄羅斯輪盤一樣,何時會遇到確診個案呢?防疫是整體作戰,能顧慮社會各階層,面面俱到幾乎不可行,如何取捨,才是困難之處。如被罵翻天的3+11,就是過於考慮飛航量能;而政府無法及時爭取足夠疫苗,除了可能的政治因素及疫苗各國爭搶之外,之前過於樂觀的疫情導致的疫苗緩打潮,是否也是因素之一?

       所謂富貴學道難,若台灣持續一片歌舞昇平,阻絕疫情於境外,就不會知道疫苗施打及感染管制之重要性;或許危機就是轉機,從這次一萬五千多人確診,損失七百多條寶貴人命的慘痛教訓中,疫苗緩打潮及擔心疫苗過期的問題解決了 ,往後當邊境管制稍微放寬而比英國變種病毒更可怕的印度變種病毒趁隙入侵時,也將不至於措手不及並有機會讓傷害降到最低。在逆境中記取寶貴經驗,讓自己更加成熟茁壯,勇敢面對未來的挑戰,並學習之前未曾嘗試的新鮮事物,在防疫新生活下,體驗不同的社交模式,如視訊上課,讓我可不用千里迢迢坐高鐵到台北,就可在手機裡聆聽大師的演講。不侷限自己,不懷憂喪志,也是種人生歷練。

       而一些專業學會提供的相關指引如: (1)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提出的【平常心轉動】五字訣。(2)台灣精神醫學會提出的台灣精神心理健康指引中提到的給社會大眾的生活建議口訣-心近平安喜樂,及給醫療從業人員的建議:精神紓壓扶持(3)國家衛生研究院臉書專頁提到的<瞭解與處理新冠疫情中醫療人員的焦慮來源>提到的五項要求:聽到我、保護我、備妥我、支持我、照顧我。上述資訊值得大家參考喔。

       鑑古知今,展望未來,防疫與感染管制是需要整體作戰,每個螺絲釘都很重要;他山之石,可以為鑑,如美國疫情初期的醫療崩壞、新加坡移工、韓國教會、日本發布第四波緊急事態宣言、印度的疫情大爆發,都讓我們引以為戒。近日確診數明顯下降,各行各業開始執行微解封措施,但隱形傳播鏈仍蠢蠢欲動,在疫情險峻的新生活下,規劃超前部署,做好防疫基本功,勤洗手、戴好口罩、環境清消、保持適當社交距離,及早施打疫苗,保護好自己、家人、親友、同事及周遭的人,相信雨過會天晴,柳暗花明又一村。(文:慈惠醫院/精神部感控醫師/張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