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智症之概況
失智症為一種認知相關功能衰退之綜合症候群,如記憶力、抽象思考能力、時空間感、語言能力等各方面退化,亦會出現非認知功能症狀,如精神症狀、行為障礙等,且好發於老年族群,但並非正常老化之現象,在認知功能無法恢復且病程漫長的情況下,突顯了照護者角色之重要性,必成為照顧者、家庭及社會之重要課題(廖等,2017;WHO,2017)。2018年底台灣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8萬人,2031年失智人口將倍增至逾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2位失智者;2061年失智人口將逾 88萬人,等於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5位失智者,未來的46年,台灣失智人口數將以平均每天增加36人的速度成長。(衛生福利部,2020)。
二、成因與影響
失智症是一種由腦部疾病、身體疾病、藥物或成癮物質使用所引起的持續認知功能下降及相關症候群。病因可簡單分為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等、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續發性失智症(衛福部,2017)。其症狀不單純僅有記憶力的減退,亦會影響到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林、賴,2019)。由於罹患失智症之後的照護需求極高,照顧者將承擔更高生理與心理壓力,倘若對失智症缺乏基本認知,也不熟悉如何尋求其他支持系統之協助,往往造成相當沉重的負擔。由此可知,對照顧者而言,最迫切需要的服務是提供失智症照顧之知識與技巧、喘息服務以及即時性的心理與情緒支持,若能依據不同的失智病程提供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連續且多元的照顧服務與心理支持,不但可降低失智症對於整個家庭的衝擊,也可減少整體醫療支出與社會成本。
三、失智症照顧者之協助與支持
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在照顧失智者生活起居的同時,會面對失智者的各種精神行為症狀,如人格改變導致情緒易怒、對家人有言語辱罵情形,或是因憂鬱而帶給家人負面能量等,可能會導致照顧者的情緒壓力,因此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需要有紓解壓力的管道或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因應情感性支持的需求,否則容易忽略自身健康而拖延就醫 (詹書媛等,2018)。衛生福利部(2020)《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 2.0》,以及《長期照顧服務法》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原則,建置失智照顧者支持服務網絡。照顧者可運用支持服務網絡:如1966長照服務專線、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以聯繫各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經照顧管理專員評估核定後,可申請居家服務或喘息服務;亦可申請長照居家專業人員協助照顧者相關失智症照護知識與技巧;或運用家庭照顧者諮詢專線(0800-507272有您,真好真好),以獲得個別或家庭協談、輔導諮商、轉介服務資源。(文:慈惠醫院/張芷瑜護理師)
四、參考資料
1.陳偲宓、劉立凡 (2021).從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需求探討線上支持平台的開發.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9(1)。
2.煥裕曾(2020).失智症家庭照顧者人口特質,社會支持需求與長期照顧服務需求之關係初探.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8(2)。
3.詹書媛、游曉微、楊銘欽、李玉春、陳雅美(2018).失智症與非失智症長者之照顧者醫療服務利用之比較.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7(6),664-675。
4.衛生福利部 (2020,3月17日)‧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 (含工作項目)(2020年版)‧取自https://1966.gov.tw/LTC/cp-4020-42469-201.html
5.衛生福利部醫事司(2017)‧失智症診療手冊(三版,14) ,尋找失智症的病因‧取自file:///C:/Users/femhd16310/Downloads/%E5%A4%B1%E6%99%BA%E7%97%87%E8%A8%BA%E7%99%82%E6%89%8B%E5%86%8A1060223%20(1).pdf
失智症的認識及照護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