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影像是指繪製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幾種技術,用於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和臨床應用。這些技術包括正子斷層造影(PET)、腦部斷層造影(SPECT)、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腦磁波儀 (MEG) 和腦電波圖(EEG)等。成像技術因多種因素而有差異,如空間和時間分辨率、侵入性和成本。其中,EEG是一種非侵入性診斷工具,它記錄由自放置在頭部表面的電極收集到的神經元產生的電信號。由於其非侵入性和相對較低的成本,且可對腦部活動提供了連續監測的記錄方式,至今都是診斷腦部疾病的重要的方法。多年來EEG已成為一種普遍應用於神經外科、神經病學和認知科學等不同領域的儀器。由於其出色的時間分辨率,EEG 非常適合分析大腦功能的動態。

       三度空間低解析度電磁斷層攝影(Low-resolutio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 LORETA)可藉由EEG的資料計算電流強度來推算與定位神經活化的起源位置, LORETA 是直接計算整個腦部的電流分佈。可找出大腦深部的活性起源,並且描繪出 3維的電流分佈,他像 CT、MRI 和 PET 影像可做出斷層攝影的效果,把整個頭依冠狀面(coronal view)、矢狀面(sagittle view)或軸狀面(axial view)做切面,如此更可清楚看到大腦深層電流起源的位置,並得以推估腦部活化區域的分佈。

       在臨床治療方面,神經回饋(neurofeedback)訓練被發現可以促進認知功能與表現,包括增加ADHD孩童反應抑制的能力、提升癲癇症病患的控制能力、延緩老人執行功能下降及提升運動員在賽場的表現等。近來,另一種新興的神經回饋訓練方式稱為z分數神經回饋 (z-score neurofeedback, ZNFB),強調個人化量身訂製專屬的神經回饋方案,更為新興的治療技術,近10年內相關臨床療效證據更逐漸被發表。Wigton 與Krigbaum(2019)對21位ADHD的成人和兒童進行每週一次共十次的ZNFB,結果參與者接受訓練後在專注力、執行功能、行為問題及腦波功能都有顯著進步;此外, Krigbaum與Wigton(2015)對10位臨床病患進行19頻道的ZNFB,約有90%的病患在治療15次後自評有顯著進步。

       本院自2020年引進新進的腦電圖分析軟體與儀器,它除了可以運用LORETA的強大定位計算能力分析大腦功能外,也能將全腦腦波狀態與常模做比較,它具有長達82年資料的標準數據資料庫,資料庫年齡從2個月至82歲涵蓋廣泛年齡層。病患透過定量腦電圖和神經回饋的無縫結合,治療者更能了解病患的主要問題會在哪一些腦區與腦波頻段,再進一步與個案確認病患的主訴問題是否與大腦腦波結果吻合,最後,依據與症狀有關的大腦區域和網絡來設計神經回饋的訓練方案,讓病患可以在本院進行三維LORETA z分數神經回饋,讓病患的治療能有更清楚的大腦神經科學作為療效指標,使臨床治療成效能更為顯著,以提供病患更優質的服務。(文:慈惠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張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