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背後原因複雜,向來也不適單一因素所造成,依據KimberlyS.Young觀點,網路成癮心理因素有三種,分析如下:

一、心理因素:
(一)生活事件:升學壓力、課業挫折、人際關係不佳、親子衝突、環境適應不良與生活失去目標等。
(二)不良認知:認為課業已經拉不回來、父母或老師在刁難或過度干預、未來只會考上三流學校乾脆休學。
(三)情緒狀態:不用或被干預時容易憤怒、面對課業的挫敗感與無助感、伴隨著低自尊、低自我價值與抑鬱寡歡。

二、生理因素:
       神經心理學家發現成癮行為都會增加多巴胺的活躍度,這與愉悅、運動和做決定的功能有關。而長期暴露於成癮的刺激下,大腦持續分泌多巴胺,會增加連結,並不斷增強這個行為,使大腦產生結構性和功能性的改變。例如:刺激量要夠大或特定刺激才能引起興奮。

三、社會因素:
       這部分與透過網路互動獲得人際支持有關。陳瑛琪(2007)於「兩岸青少年上網行為及網路成癮現象」調查顯示造成兩岸青少年網路成癮最主要的原因是「網路交友」,如LINE、BEETALK、FACEBOOK、線上遊戲等具有線上溝通功能的軟體使用是造成青少年網癮的關鍵因素。
       在家庭中可能是父母無法跟孩子做好使用方式約定,導致孩子越玩越沉迷。這與Ipsos-Reid公司(2001)針對16個國家一萬名年紀在12歲到24歲在家中上網的青少年進行網路行為調查一致,其調查發現:有64%的受訪者表示,家長從未以口頭或電腦軟體管制他們上網的活動。
        當父母提供網路3C商品給孩子使用沒有行為約定,是為了讓孩子安靜而給平板手機時,造成孩子越來越沉迷網路,在終止孩子使用網路或3C商品時,更容易產生情緒化或暴躁行為表現,而使家長不斷讓步,結果卻讓孩子養成以情緒化來操控父母的行為,而網路使用所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如圖1)。因此有學者提出3C保母的觀點,提醒家長提供孩子使用電腦網路3C商品時需要謹慎訂定相關行為契約。

行為制約
        愛德華·桑代克的操作制約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又稱工具學習。在其效果律中解釋,網路使用在嘗試錯誤中,成功的行為產生滿足的效果,而這種結果使得成功行為的出現增加,失敗的行為則產生厭惡結果,因此失敗行為的出現會減少。就網路使用行為而言,過關得分/按讚回應的結果能夠增其網路使用行為。網路遊戲的晉級、臉書的即時回應分享、匿名、一對多的傳播等,都是促成網路成癮的網路特性。
如果您對孩子的網路行為有疑慮,請及時找學校輔導室輔導老師協助。切勿因為面子問題、顧慮被點痣作記號而遲疑,拖越久越難處理。(文:慈惠醫院/臨床心理科/心理師/蘇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