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督導  蕭勺茵
       依內政部108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中推計(2018年至2065年)」及失智症盛行率推算每天有35.75人罹患失智,而每40.28分鐘就會有一人罹患失智。

       台灣約有70%的失智患者會合併精神行為症狀,包括精 神症狀 (如妄想)及行為障礙 (如遊走、重複行為、飲 食行為改變等)特別是後期階段,發生精神行為症狀的比例為60-98%。所以失智的症狀分為三部分:
       1.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減退、方向辨識能力
       2.神經精神暨行為異常:疑心病、妄想症
       3.行為問題:遊走、尖叫、多話、多吃、攻擊行為、大小便失禁

       拒食或過食等現象。所以失智的營養問題:拒吃、體重減輕、亂吃、不知道有無吃飽及吞嚥困難等。

       我們出生從吃奶(液體),然後長牙後可以吃稀飯(軟食),漸漸牙齒都齊全後,能吃肉甚至啃排骨(一般飲食)。然而失智者的進食狀況如同倒轉的時光,他們會慢慢退化忘記咀嚼、忘記吞嚥、甚至忘記食物,於是身體會快速衰退,如何了解他們並給予適度的幫助?將處理原則分輕度、中度、重度及極重度,以程度即會發生狀況與營養介入說明:
(一)輕度失智:

       會發生的狀況:
         1. 攝取食物的種類減少,會導致維生素B的缺乏。
         2. 會忘記是否進食,可能沒吃或多吃一餐。
         3.忘記要喝水而導致脫水。
         4.會吃髒容器裡面或不乾淨的食物。
         5.忘記還在煮東西,會把鍋子燒掉或引起火災。
       營養介入:
         1.準備高營養價值的食物,例如魚肉蛋等。多補充綜合維他命、維他命B群或者準備              五穀飯。
         2.鼓勵補充水份,並注意水份攝取量是否足夠。
         3.提醒用餐,且將不易腐敗的點心、果汁在視線範圍內。
         4.對於有營養不良傾向者,建議定期抽血檢查。

(二)中度失智:

       會發生的狀況:
         1.忘記是否已進食,送來的食物也不知如何進食。
         2.忘記如何使用食物的器具。
         3.進食的能力或咀嚼能力退化,或忘記戴假牙。
         4.喜歡吃甜食對食物失去興趣,且味覺有退化的情形。
         5.活動力強的患者會不斷走動,難以維持體重。
       營養介入:
         1.持續輕度失智症的營養介入方式。
         2.選擇能配合肢體功能的餐具,希望家人能陪同進食。
         3.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4.注意失智者可能會將食物亂放,導致食物壞掉。
         5.移開看起來像食物的非食物物品,以免誤食。
         6.監測水分及營養的攝取的量。
         7.鼓勵轉介營養師

(三)重度失智:
       會發生的情況:
         1.會藏食物
         2.無法辨識食物,且不知道食物是什麼。
         3.會拒絕戴假牙。
         4.不知道如何咀嚼,或忘記咀嚼,所以需要餵食。
         5.體重減輕。
       營養介入:
        1.持續中期失智症的介入方式。
        2.給予容易吞嚥的飲食質地(例如:流質、泥狀 食物、細碎飲食)不建議太稀的食                    物,以免嗆到。
        3.進食時間需要家人或照顧者的協助。
        4.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以降低細菌感染(如肺炎)的風險。
        5.鼓勵轉介營養師。

       如果失智進展到極重度時,會忘記吞嚥而必須以鼻胃管方式給予灌食。失智發生時建議應該尋求專業協助,可以避免因為進食不當造成的生理傷害或體重減輕與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