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惠醫院 護士 林雅恩
這個名詞已經興起一陣子了,我最近才從一位護理界前輩口中聽聞,意旨人應該建立自己的生活價值,秉持促進健康的生活態度,進而發展良好且持續性的健康行為,每個人的心中是沒有年齡的限制,並不會因為身體體能的衰退而侷限自己的生活功能,即便是老年人依然可以完成他的夢想,不被年齡及身體老化所限制,不像傳統觀念老年人就是要待在家中含飴弄孫享清福,而是要建造「不老騎士」的精神,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說「我是我自己的障礙」除了自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造成你生活的障礙。
這使我深思到另一個問題,在精神科臨床的照護上我們是不是也因為個案年齡的增長、身體功能退化、疾病症狀,自以為是的要保護個案的安全而去侷限了個案原有的生活本能及心靈深處的夢想追求,忽略了個案應有的潛能,在住院期間不但是照顧他們的生理,在心理的建設尤其重要,不要因為疾病的限制而去侷限個案,而是營造個案理解「雖然我生病了,仍是可以完成我想做的事,依然有權力和能力活出自己。」
這需要團隊的合作,藉由醫師的診斷治療、藥師對用藥的建議、職能師強化復建的動機、因人而異的訓練,護理師對症狀觀察,提供個別性的護理措施,營養師維護個䅁規律健康的飲食,社工師了解個案家庭的結構,適時提供社會資源的幫助,心理師藉由心測評估個案的功能,在團隊發揮自身專業,達到相輔相成的合作,強化個案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建立病識感規則回診配合處方持續用藥,以達成服藥結盟性,讓病情持續穩定進而重建心靈激發潛能,找回原有的生活功能及技能,回歸社區團體生活,活出屬於自己的尊嚴和價值,不被疾病所限制,協助個案做到「有病識感但,無疾病感。」這是我在臨床工作上不同的體悟。
這使我深思到另一個問題,在精神科臨床的照護上我們是不是也因為個案年齡的增長、身體功能退化、疾病症狀,自以為是的要保護個案的安全而去侷限了個案原有的生活本能及心靈深處的夢想追求,忽略了個案應有的潛能,在住院期間不但是照顧他們的生理,在心理的建設尤其重要,不要因為疾病的限制而去侷限個案,而是營造個案理解「雖然我生病了,仍是可以完成我想做的事,依然有權力和能力活出自己。」
這需要團隊的合作,藉由醫師的診斷治療、藥師對用藥的建議、職能師強化復建的動機、因人而異的訓練,護理師對症狀觀察,提供個別性的護理措施,營養師維護個䅁規律健康的飲食,社工師了解個案家庭的結構,適時提供社會資源的幫助,心理師藉由心測評估個案的功能,在團隊發揮自身專業,達到相輔相成的合作,強化個案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建立病識感規則回診配合處方持續用藥,以達成服藥結盟性,讓病情持續穩定進而重建心靈激發潛能,找回原有的生活功能及技能,回歸社區團體生活,活出屬於自己的尊嚴和價值,不被疾病所限制,協助個案做到「有病識感但,無疾病感。」這是我在臨床工作上不同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