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各醫療院所病人安全通報事件中, 跌倒都是佔前三位。根據2020年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統計 2019年跌倒事件中有52.2%的住院病人受到傷害。跌倒的定義為非人為因素由床上、椅子翻落或行走中非外力因素而跌倒(李、宋、劉,2008;陳、范、林,2001)。病患不自主得跌落在地面。有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人跌倒四成與服用藥品有關,特別是使用利尿劑、緩瀉劑、鴉片類止痛劑、降壓劑、鎮靜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降血糖劑、抗癲癇藥、抗膽鹼藥物、麻醉藥品和抗組織胺劑。 而“跌倒” 大部分發生在病人上下床、進出洗手間的時候,嚴重可能造成骨折。跌倒原因有:年齡、疾病、意識 狀態、身體功能、情緒改變、用藥、環境、缺乏協助及用品設備使用不當等。跌倒導致傷害住院病人易引起醫療糾紛,延長住院天數及增加醫療費用。跌倒事件導致的結果會影響病患、病人的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預防跌倒應先評估病人是否為跌倒高危險群及預防措施,如病人自身因素、與環境設備因素、與藥物相關因素。可以針對病人設計一套預防跌倒的防範措施。若為病患自身因素,應使病人本身與照護者有預防跌倒意識;若因環境設備因素有關,須確保環境整潔與病人動線便利性與安全性;與藥物相關因素則需告知正在服用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的藥物及注意事項。住院時評估有跌倒危險性應請醫師在開立處方前要檢視病患藥物,若是有增加跌倒風險的藥物,或同時服用四種以上藥物應考慮降低劑量或停止不必要之藥物。如需使用利尿劑和緩瀉劑,盡量開立白天服用,以避免夜間起床如廁。所有降血壓藥物均可能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暈眩及跌倒,因此剛開始服用或增加劑量時需格外小心觀察,以低劑量開始, 視情況逐漸調增劑量。
護理師在照護病人時,須先評估是否為高危險跌倒病人,若屬高危險跌倒病人,應告知病人及家屬防範跌倒相關衛教,開立防跌醫囑,並戴上防跌手圈,床頭標示防跌警語,提醒病人不要突然站立,應緩慢起身。藥師在醫師開立處方時,可協助提供藥物與跌倒的相關性,使醫師有更好的藥物選擇;護理人員應了解藥物與跌倒的相關性,使其給予藥品後注意服藥後藥物產生之副作用如頭昏、暈眩、嗜睡、平衡功能障礙或 協調功能失常,減少跌倒機會。衛教病人採取漸進緩慢更換姿勢的方法。教導病人正確下床辦法:先坐起移至床緣休息3-5分鐘,不暈時才下床,慢慢站起於床緣,雙腳原地踏步數次再行走。此外,亦會在病房提供防跌相關藥物宣導。跌倒的發生原因常常並非單一因素,而是多種因素同時造成,因此應由病人與醫療團隊共同防範,並且教導病人如何預防跌倒。萬一發生跌倒時,應即時抓住固定物,或走到有扶手的欄杆或蹲下來,減緩跌倒的速度,並且盡量以體脂肪較多區域如臀部先著地,以減少跌倒時所受的傷害。
護理師在照護病人時,須先評估是否為高危險跌倒病人,若屬高危險跌倒病人,應告知病人及家屬防範跌倒相關衛教,開立防跌醫囑,並戴上防跌手圈,床頭標示防跌警語,提醒病人不要突然站立,應緩慢起身。藥師在醫師開立處方時,可協助提供藥物與跌倒的相關性,使醫師有更好的藥物選擇;護理人員應了解藥物與跌倒的相關性,使其給予藥品後注意服藥後藥物產生之副作用如頭昏、暈眩、嗜睡、平衡功能障礙或 協調功能失常,減少跌倒機會。衛教病人採取漸進緩慢更換姿勢的方法。教導病人正確下床辦法:先坐起移至床緣休息3-5分鐘,不暈時才下床,慢慢站起於床緣,雙腳原地踏步數次再行走。此外,亦會在病房提供防跌相關藥物宣導。跌倒的發生原因常常並非單一因素,而是多種因素同時造成,因此應由病人與醫療團隊共同防範,並且教導病人如何預防跌倒。萬一發生跌倒時,應即時抓住固定物,或走到有扶手的欄杆或蹲下來,減緩跌倒的速度,並且盡量以體脂肪較多區域如臀部先著地,以減少跌倒時所受的傷害。
參考資料:
1.陳玉枝、林麗華、簡淑芬(2002)‧住院病患傷害跌倒的影響因素與其醫療資源耗用之相關性‧慈濟護理雜誌,1(3),66-79。
2.曾彥閔、蔡春玉、林子鈺(2006)‧藥物相關的跌倒‧醫院藥學,23(1),84-86。
3林麗卿、劉安娜、蕭淑珍、江吉文(2004) ‧老年病患用藥安全須知‧藥學雜誌, 20(1),82-89。
預防藥物使用引起之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