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年有超過70萬人因自殺而死亡,這樣的數據遠超過戰爭或天災所造成的傷亡人數,其結果令人感到十分難過。在臺灣,從衛生福利部發表民國113年國人死因結果可知,自殺死亡人數為4,062人,較上年增164人(或增4.2%),居國人主要死因之第10位,平均每天約11人因此逝去,這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11個家庭每天失去所愛的痛苦。在性別比率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走上絕路:男性自殺率為每十萬人口22.2人,是女性的近兩倍;113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年輕族群的上升趨勢令人擔憂:25–44歲(每十萬人口18.5人,較去年上升10.8%)與45–64歲(每十萬人口19.5人,較去年上升3.4%)族群佔比最高,工作壓力、家庭負擔、健康問題都是影響因素。青少年也不能忽視:雖然0–24歲族群自殺率最低(每十萬人口5.8人),但2024年卻比前一年成長了5.3%,可能跟社交壓力、網路霸凌或學業焦慮有關。因此,當自殺成為台灣2024年十大死因之一,它不再只是個人心理健康的議題,更是整體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我們要如何關心周遭的親友呢?有些人會擔心不知道要向對方說什麼,或是害怕說錯話,常見的迷思是當我向對方談及自殺的議題時,是否反而促發他自殺的想法或行為,因此不敢去關心對方。其實這都是多慮的,相對地,他們多會期待我們的關心,進而能夠阻斷自殺的意念或行為。在此我為大家介紹幾個介入的步驟,透過『看、聽、轉、牽、走』(BHC-5L,BeingHappinessCatchers)五大口訣,讓你我成為『生命守護天使』,自助助人。
- 看(Looking):觀察,觀察自殺危險性,注意他有沒有和平常不同。
- 聽(Listening):傾聽,訓練聆聽技巧,做一個好的傾聽者,用『眼睛、耳朵、心』聽他訴說,不批評、不評論,表達想協助的意願。
- 轉(Learning):轉念,學習轉念及正向思考技巧,同樣一件事情,以不同的立場去思考,就會有不同的想法,進而影響人生的轉變。
- 牽(Loving):牽起人際網絡,建構幸福捕手安全網,給予支持和陪伴。
- 走(Living):嘿皮(Happy)人生齊步走,給予人生的其他選擇、選項,協助規劃新的方向,尋找新的生命重心。
關於自殺風險的評估,大眾可透過手機(蘋果或android系統)下載APP『心情溫度計』,隨時自我檢測,簡易的五個問題,幫助自己找出下一步,也分享給身邊親愛的家人、朋友,養成習慣週週檢測;若有心理需求想找人傾訴,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諧音:依舊愛我)、『張老師專線』1980(諧音:依舊幫您)或『生命線』1995(尹救救我),上述電話為24小時服務,使用室內電話及公共電話皆免費,提供給需要的民眾運用。最後我要強調的是,自殺意念並非突發,約有6成想自殺的人在行為前曾發出警訊,當身邊有心情低落的人,我們可以成為一個伸手拉他一把的人,一句話、一個微笑,一聲問候,都可能讓他改變心情,解開心結。
此外,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為促進青壯世代國人之心理健康,協助其調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提供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自113年8月1日至114年12月31日,補助15-45歲朋友,每人3次心理諮商費用(限個別諮商),本院為合作機構可進行『面對面諮商』及『通訊心理諮商』,歡迎有需求的民眾預約諮詢(臨床心理科,電話7030315,分機3120-3122,3124-3125),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文:慈惠醫院/臨床心理科/潘威富主任)
註:圖片皆出自於:衛生福利部